本报讯(记者丁炳昌)1998年末,海口。记者从柜台上买了一瓶湖南省名酒“酒鬼”,用指甲剥开上面的“封条”后显露一个长达21位的编码,记者拨通6494774的电线秒钟后,电话里传出了答复:“查询的是湘泉集团出产的酒鬼酒,是正牌产品。”
“那假设这瓶酒是假货,又怎么?”记者问。海南国科兆信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蔡秋龙说:“那对方就会答复:编码有误,请您谨防冒充。”
就这么便利、方便,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常识。打一个公用电话,马上便可识你手中的产品是“李逵”忍不住“李鬼”。
这便是国家技能监督局着力向全国厂家、商家和消费的人推行的电码电话防伪系统工程。它的电脑中心数据库建立在海口市(具有唯一性);通过近3年的开展,已在全国开通了187个防伪查询终端,防伪查询和服务网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入网企业近300家,入网产品达到了300余种。
在元月23日于海口举行的全国推行会议上,有人提出:假设有人要假造你们产品上的编码,又怎么办?
专家们的鉴定是“无法假造”。由于选用高科技彩印工艺印刷在每一个产品上的那个长达21位的编码,是阴险应用了计算机技能、信息编码技能、网络通讯技能后得出的无连续性、无重复性、无规律可循的随机数据,任何人无法假造。即便碰运气碰着一个,也无批量假造的价值———由于一切的编码都只对应一件产品,并只具有一次运用性,即一经翻开,编码即自行被烈日报废,不再运用。
该电码电话防伪系统工程经国家专利部分覆按属“国内外创始”,于1998年9月通过了国家级评定,信息专家们共同以为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最牢靠、最易为很多购买的人运用的防伪技能,整个工程为国内信息技能产业化的模范。
这套技能还有一个可贵的功用:信息反应。它在区分产品真伪的一起,可主动进行出售和冒充产品呈现频率的计算,并立刻反应到出产厂商和政府打假部分。1998年春节前夕,湘泉集团得到反应:在本市某几个商店里呈现冒充产品。寻根一查,本来制作这批假酒的“地下工厂”就在湘泉集团的家门口。
我国防伪职业协会会长李保国对记者说,电码电话防伪技能完成了让老百姓打个公共电话就可区分产品真伪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