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使用其导致的话费丢失、隐私泄露等安全威胁也与日俱增。
家住太原市平阳路的郭女士便遭遇过二维码陷阱。郭女士是一名淘宝店主,主要经营女士服装,前几天她正坐在电脑旁看网店是否有生意,几分钟后,网店来了一位顾客,声称要从郭女士店里批发一些服装。当谈到要哪一些服装时,这名顾客发过来一个二维码,称只要用手机扫一下就能够正常的看到清单了。
郭女士打开微信“扫一扫”,出现了一个“购物清单”的文件,按照顾客的提示,下载并安装,谁知道此后没多久,郭女士的支付宝资金就莫名被盗。
同样,家住太原市五一路的王先生也遭遇了二维码陷阱。他在一个扫二维码赢优惠券的网站上,扫了一下二维码后手机中了病毒,反而把刚充好的100元话费扫掉了。
记者随后在百度上输入“二维码生成器”,搜索出来的结果显示用于制作二维码的软件最少20种,其中一些软件已被使用将近百万次。记者打开其中一个二维码生成器,随意输入了“卡马”两个字,并点击软件右下角“立即生成”字样,短短几秒钟,就生成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点击“下载保存”后,又用微信扫描了一次,果然能迅速浏览该网页。
据了解,由于二维码生成方式、制作发布相对简单,内容无人审核,目前并非所有杀毒软件都能识别二维码病毒,我国也还没有专对于二维码的明确监管办法。因整个二维码图片没有内容介绍,用户一定要通过“扫码”才可以获得产品的关键信息,这种隐藏性可能会带来虚假广告、违法内容的发布,而这一些内容又较难固定,加上调查取证困难,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目前,各类网站和商家纷纷推出二维码服务,用户只需“扫一扫”就可以轻松搞定许多业务。而二维码就像是一个“糖衣炮弹”,虽然本身不会携带病毒,但很多病毒软件可通过二维码下载。由于二维码技术已发展得很成熟,“门槛”比较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生成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二维码,在其中暗藏陷阱。